第457章 北伐中原!_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
笔趣阁 >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> 第457章 北伐中原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57章 北伐中原!

  消息的流通,在这个时代,是非常巨大的延迟性。

  就比如目前的东魏和西魏,此时他们收到的消息,还都是一两个月之前北燕势如破竹,如有神助,一路进攻到洛阳城下了。

  因此更早一些,在冬季这个不适合南方进军的时候,打着趁火打劫算盘的西魏就率先出兵。

  发大军十万,由西魏主曹烜亲领,大司马丁景珍等相随,试图夺回江夏,围攻夏口三十余日,不克。而后荆州刺史李大亮出兵进攻襄樊,江州之军也赶到救援夏口,西魏于是退兵。

  至于东魏,同样蠢蠢欲动。

  去年白沟之战后,东魏朝堂上就觉得现在机会到了,应该出兵了。

  大将军苗先云,楚王曹成,这次全都觉得有利可图,力主出兵北伐。

  而新帝曹炎,在继位以来,跟大将军苗先云这个国丈,以及楚王曹成这個皇叔之间,有不少矛盾。

  曹炎想要建立新军,整肃军队,希望能够组织起一支能够令行禁止,战斗力强悍的队伍。

  但无奈的是,朝中反对的浪潮很高,特别是国丈和皇叔,以及部分豪强出身的元老。

  东魏的兵权,新帝曹炎只能够控制原本隶属于东宫的卫队和先帝曹元静的禁军。

  其余各部,分别掌控在苗先云和曹成这两个权臣手中,毕竟他们都是跟着曹元静起兵的老兄弟,现在面对身为晚辈的皇帝,自然是不像过去那么听招呼了。

  年轻人想要权利,老一辈不想放权。

  这其中还掺杂了江东豪族和先帝旧部,这就让东魏的局势更加混乱。

  苗先云和曹成这次想要趁着北方大战的时际,未尝没有想用出征和军功来限制皇帝的想法。

  直到快出正月,临近二月的时候,建邺方面收到了两则情报。最终让皇帝应允了曹成和苗先云的出兵计划。

  第一则是有关于北燕大唐战事的结果,邙山之战宣告结束,此战燕军并没有能够一口气拿下洛阳。

  但算上邙山大战之前,燕军夺取了黄河重镇黎阳,随后又夺取河内十六县,除了河东之外,已然全据河北,在战略上似乎是占了不少便宜。

  但邙山之战损兵折将,韩珪、娄代文两个大将战死,损兵数万,无疑算是败退了。

  只看这个情报,大唐在取得洛阳战场的胜利之后,想要夺取江淮恐怕并不是好时机。

  至于第二则就是重大利好了,大江对岸的唐军已经在做开拔的准备了。并且这个情报还是经过多方认证,可以确凿无疑的。

  对江淮的情报工作,不管是曹元静还是曹炎,全都下了不少本钱,投入不少人力和物力,不敢说对江淮了如指掌,但大军开拔这种事做不得假。

  这就让东魏不少人觉得,大唐即便取胜了,但肯定也是惨胜,并且兵力上面对北燕有些相形见绌。

  所以才要调集回到江淮的唐军北上洛阳,应该是局势不容乐观。

  总而言之,只要江淮唐军大批北上,就肯定有利于魏军北伐。

  最终曹炎不知道打的什么算盘,同意了苗先云和曹成的北伐之议。

  二月开始,东魏正式下诏,任命苗先云为左军大都督,任命曹成为右军大都督。

  出兵二十万,北伐中原!光复大魏!

  其中苗先云率军十万,攻历阳,曹成率军十万,攻濡须口。

  而此时,常雁衡张坚率三万步骑已经陆续集结北进,前往洛阳,同行的还有主动请命来洛阳效力江淮豪强,约有万人,都是各家从部曲之中精选的精壮之士。

  一直留守江淮的水师都督吕钦,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,使持节,都督三郡军事。负责淮河以南的防务。

  濡须督夏侯元弘,进位横江将军,历阳督殷拱,进位荡寇将军,合肥督周本,进位征虏将军。

  一直负责扬州内政的治中张抚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兼任淮南太守。

  而张共烈、周虬等江淮豪强武家,也全都都得到了封赏。

  江淮留守的军队,有数千人扬州镇戎军,还有五个折冲府的右武卫精锐,并不算多,其中只有濡须坞有四千人,历阳有三千人,合肥守军三千人,其余各处也就是数百守军,加上巢湖的水师也有万余人,这也就是唐军在江淮地区的总兵力,两万三千余。

  之所以巢湖水师的人数比起巅峰时候的数万人减少了许多,也是因为江州水师的组建,以及青州水师,全都离不开巢湖水军的支援。

  而庐江、淮南、广陵三郡的豪强部曲,其实人数不少,少说也能征召个几万人。

  但这些豪强部曲在李元徽看来,战斗力很堪忧,也就能打打顺风仗。打硬仗还是得靠自己老部下带的老队伍。

  所以李元徽给江淮方面的留守文武的军令政令上,都要求他们要时刻警惕,在作战的时候尤其要小心,甚至有时候还得防备一下这些地方豪强势力。

  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在唐军出现颓势的时候倒向东魏?这种事可不新鲜。

  得知魏军正在筹谋北伐之后,刚刚被授予“镇南大将军”“使持节”“开府仪同三司”的吕钦一方面派遣信使前往洛阳,一方面按照李元徽在江淮时候的旧例,巡视沿江防务。

  军报先于大军来到洛阳。

  李元徽见到吕钦发过来的军情之后,反而是笑了。

  从事中郎高侃有些诧异道:“大王为何发笑?东魏虽然五次北伐全部败退,但我听说新帝曹炎骁勇善战,且知人善任,苗先云和曹成也是久经行伍的老将,如今倾国而来,大王为何轻视之?”

  一众幕僚也都点头表示赞同。

  李元徽笑道:“孤与东魏周旋十载,岂不知东魏底细?此次北伐,若新帝曹炎亲率三军北上,左右武卫三十个折冲府,最少要留下一半,夜晚才能安眠,若是苗先云和曹成率军北上,则遣南豫州三千兵驰援,以壮声势即可。”

  见到众人全都露出一副不解的神色,李元徽从容道:“孤听窦识说,东魏新帝曹炎,他每日三餐只吃四菜,身上穿的衣服,有的还是当太子之前穿过的,后宫的女眷只有数人,且不喜舞乐,桌案上从来没有奇珍异宝,摆的全都是州郡奏表和军中档案孤虽然没有跟他对阵过,但却极为忌惮,但如今主战的却是苗先云和曹成这两个手下败将!难道还用担心吗?江淮诸将都是孤亲自任命的,沿江防线是孤亲自督造的上了岸的魏军,不足道哉!”

  李元徽如此淡定,言语之间更是充满了对魏军的轻视。这让一众将领和幕僚在原本还有存在的担忧,也都尽数消散。

  不管什么时候,主帅的态度都关乎人心稳定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u70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qu70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